大宗已侍于宾奠,然后燕私。
1998年,《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们知道,立极本来是一个房屋营造的术语,如《说文解字》:极,栋也。
(罗汝芳,第30-31页)又如明清之际大儒王船山说:存人道以配天地,保天心以立人极(《船山全书》第1册,第883页)圣人之所以依人而建极也(同上,第850页)等等。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而周敦颐以立人极从本体论的层面复显了孔孟等原始儒家具有的个人自主精神,并发展出一套学理的论证,这就使个人自主性首次获得了一种哲学理论的表达。《王阳明全集》,1992年,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陆九渊集》,第149页)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要知道,领导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不仅自称是唯名论奥卡姆派的学者,而且其神学理论也是源于唯名论的启发。因为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各种导致物欲放纵和天性泯灭的奇巧之物,各种自以为是的道德说教,各种满足争竞之心的智谋之术,都是激化社会矛盾的祸根。
《墨子·尚同上》云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16)同时呼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13)陈鼓应的解释也延续这条路线,即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
风后明乎天道,太常察乎地利,苍龙辨乎东方,祝融辨乎南方,大封辨乎西方,后土辨乎北方。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用《列御寇》篇的话说就是,智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庄子·列御寇》)那些具有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的人,会因为过于接受万物的侵扰而伤害自身。再次,庄子告诉世人,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在有其长的同时有其短,甚至其短处是由其长处决定的。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所以有大道废,有仁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天下之事,非一人之所能独知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出现的贤圣,是庄子心目中能够掌握内圣外王之道的人,而显然不是那些只有某些技能的一曲之士。
如《黄帝四经·十六经》的第一篇《立命》在描述黄帝成为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的天下宗之后,第一步强调了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即建立政治秩序和安排贤能的重要,第二步则强调了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即取象、效法天地的运行、节律、秩序的重要。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轻者欲发,重者欲止,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之说。
老子未必不知道智慧可以给人带来方便与福利,但是老子在此使用极端之词,就是为了强调智巧带给人的弊端其实远远大于好处。在这一思路下,《老子》中有大量反对用智用贤的言论。世界可以由等级分明、分工明确的这二十五种人构成,并形成和谐、合理的格局。(29)王利器:《文子疏义》,中华书局,1961年,第337~338页。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慎子·逸文》)如果贤能成为离心离德的力量,就需要坚决打击。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第212页。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鹖冠子》一书有大量篇幅论述如何选拔、利用贤能,其书第一篇就是《博选》,可见贤能在《鹖冠子》中所受的重视。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五者,圣人兼用而财使之。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
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怨争生则心乱而气逆,故古之圣王退争怨,争怨不生则心治而气顺。至于不争的内涵,河上公的注释是不争功名,返自然也。
见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13年,第353页。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之说。
因此,在法家这里贤与能往往指的都是能力,而未必需要和德相关联。庄子意识到,如果人想要获得这样的生存,就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在大道和天地面前,人是极其渺小的,人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人的智力不是无穷的,人的政治行为不是万能的。
(36)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中华书局,2015年,第865页。……夫守一隅而遗万方,取一物而弃其余,则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浅矣。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鹖冠子·道端》也说:天者,万物之所以得立也。例如《淮南子·齐俗》云: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
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
与这样的观念相配合,黄老道家在贤能政治上有不少特殊的设计,仿佛各种贤者的出现,不是为了解决人间已经发生的政治问题或矛盾,而完全是为了与天地之秩序相合拍。但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的说法,和《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的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同出一辙。
)本文虽然也使用贤能政治这个概念,但不讨论其在当今政治体制中的影响和作用。如《秋水》篇所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